发新帖

183

积分

好友

主题
楼主
发表于 2013-4-10 21:42:26 | 查看: 5927 | 回复: 0
一、佛門與茶的密切關係
 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,「茶」文化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。中國自古被譽為「禮儀之邦」,儒家便有「茶禮」之舉,作為正序倫、明典章的方法。而自從唐朝以來,宮廷的重要儀典,如春秋大祭、殿試、大宴等都有「茶儀」、「茶禮」,以表示對典禮的尊崇,茶文化就此深深地注入中華文化裡。
  有人認為中國人的性格就像「茶」,是一種「清醒」、「理智」、「平和」的感覺,飲茶易使人沈靜,能夠冷靜平和地面對現實,這與儒家「中庸」精神極為相符,因此「茶」就成為溝通自然與心靈的媒介。正如唐代「茶聖」--陸羽所著《茶經》中所言:「茶之為用,味至寒;為飲,最宜精行儉德之人。」明確描述出「茶」對於完善人格的重要性,使「茶」的「清淡寧靜」品味與人品節操和諧地結合起來。
  而自從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後,由於教義和僧侶修行功課的需要,「茶」很快就與佛教結下不解的緣分。因為佛門僧侶坐禪修行要求「過午不食」、「跏趺而坐、不動不搖」,所以需要一種既符合佛門規戒,又能消除坐禪之疲勞的營養素,「茶」葉中各種豐富的營養素及提神生津的藥理功能,自然成為最佳的平和飲料。正如古德所說:「茶味沖淡平和,心悟自省,茶性與禪性相近。」即是「茶道通禪道」最佳的註腳。
  話說當年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自印度來到嵩山少林寺,面壁禪坐九年,有一回竟在冥想中睡著了,後來痛下決心避免重蹈覆轍,便用刀將自己的眼皮割下擲於地上。沒想到眼皮落地之處竟生出了茶樹,取其樹葉融水烹煮飲用,頓時睡意全消,使達摩祖師得以履行九年禪修而不輟,此乃佛門禪宗以飲茶助道之原始傳說。
  達摩是在南北朝時來到中國的,但早在晉朝時,就有出家人將茶與修行融合了。茶跟佛教的歷史淵源可上溯至晉朝,《晉書‧藝術傳》裡面提到,東晉敦煌僧人單道開,在後趙都城鄴城(今河北臨漳縣)昭德寺,他「坐禪不畏寒暑,晝夜不臥」,「日服藥數丸,時飲茶酥一二升」,「茶酥」就是時下流行的「養生茶」,這也是「古方今用」,配方是茶葉、薑、桂、棗、橘等材料合煮,因為茶屬寒性,加些薑、肉桂、棗子、橘子等,屬性較溫和,便是最高級的飲料,富含維生素,可以說綜合了各種營養,不但可以充飢止渴,還能驅除睡魔,以利修行。
  東晉高僧懷信在《釋門自鏡錄》裡也寫到:「跣足清談,袒胸諧謔,居不愁寒暑,食不擇甘旨,使喚僮僕,要水要茶」。晉朝高僧懷信,與人談道時,喜歡打赤腳,而且不畏嚴寒,穿得很單薄,對吃的食物也不挑精揀細,最喜歡的事還是煮茶喝水。由此可見,茶與佛教的因緣深長。
一味喫茶去 冷暖自知趣
  唐代高僧從諗禪師,住於趙州觀音寺,人稱「趙州古佛」,總以「喫茶去」的機鋒語來接引弟子悟道,使「喫茶去」成了禪林的著名法語。在《景德傳燈錄‧卷十二‧吉州資福如寶禪師篇》中言:「問如何是和尚宗風?師曰:飯後三碗茶。」可見飲茶已成為佛寺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許多寺院還設有供僧侶潛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「茶堂」,並設有掌管燒水煮茶的「茶頭」及在寺院門前布施茶水的「施茶僧」。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,如供奉佛祖的「奠茶」,按照受戒年限先後啜飲的「戒臘茶」及全寺僧人共飲的「普茶」等,這些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未絕。
  由於佛門推崇飲茶,所以我國歷史上精於茶道的高僧也不乏其人,如唐代名僧釋皎然,是「茶聖」陸羽的至交好友,一生作有許多茶詩,如「俗人多泛酒,誰解助茶香?」便是其名句。在我國江南有許多名寺古剎,歷代都崇揚「農禪」思想,並有專門從事茶葉栽植的僧侶。唐代寺院種茶更是普遍,由於寺院多在群山環抱的幽美環境中,十分適合茶樹的生長;再加上僧侶精心培育、製作,使茶葉品質更加上品,即為俗稱的「寺院茶」。譬如浙江普陀山的「佛茶」、浙江餘杭徑山寺的「徑山茶」、杭州法鏡寺的「香林茶」等都是出自佛門的名茶。
 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,除五台山因地處山西東北,自然環境不適合茶樹生長外,其他均產茶葉,且有名茶。如四川峨嵋山的「峨嵋峨蕊」;浙江普陀山的「普陀鳳尾」;安徽九華山的「九華毛峰」。此外,江西「廬山毛峰」、浙江「天目青頂」、安徽「黃山毛峰」、「天柱劍毫」,福建「武夷岩茶」,湖南「君山銀針」等,都是「名山多寺廟,名山出名茶」的最佳例證。
 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民間傳說,我國古今眾多的名茶中,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種植、炒製的。如四川雅安出產的「蒙山茶」,亦作「仙茶」,相傳是漢代甘露寺普慧禪師親手所植,因其品質優異,被列為向皇帝進貢的貢品。福建武夷山出產的「武夷岩茶」,前身叫「烏龍茶」,該茶以寺院採製的最為正宗,僧侶按不同時節採摘的茶葉,分別製成「壽星眉」、「蓮子心」和「鳳尾龍鬚」三種名茶。北宋時,江蘇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採製的「水月茶」,就是現今有名的「碧螺春茶」。明隆慶年間,僧徒大方製茶精妙,其茶名揚海內,人稱「大方茶」,是現在皖南茶區所產的「屯綠茶」的前身。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「惠明茶」,有色澤綠潤,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,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。此外,產於普陀山的「佛茶」、黃山的「雲霧茶」、雲南大理感通寺的「感通茶」、浙江天台山萬年寺的「羅漢供茶」、杭州法鏡寺的「香林茶」等,都是最初產於寺院中的名茶。
  中國僧人對名茶的產出貢獻厥偉,因此由禪師栽種名茶的故事也多。西漢時代「甘露普慧妙濟禪師」親手所栽種的「蒙頂茶」,歷史悠久,傳說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名茶,被尊為「茶中故舊」、「名茶先驅」,自唐代以來就被列為進獻朝廷的上等「貢茶」,甚至沿襲至清末,成為一千多年間歷朝必須的「貢品」。這種茶的採製十分講究,當由僧人以炭火炒製時,還必須有寺僧在旁盤坐誦經祝禱。
   又當年道濟禪師無意間所栽種杭州靈隱寺佛茶,現在成為馳名江南的佛門名茶。這種茶葉是由寺院裡僧尼親自栽種、管理、採摘、炒製的。靈隱佛茶葉形扁平、光滑、翠綠、整齊,一經沖泡,湯水碧綠清爽,香氣四溢,經久不散;而且具有清心寡欲、養氣頤神、明目聰耳、沁人心肺之功能。這當中有許多都蘊涵僧家與茶的久遠故事,膾炙人口,飲水思源,堪發飲者思古之幽情,更可證佛門與茶密切不可分的關係。
二、「農禪法門」與茶的淵源
  在這個繁忙的工商業社會,舉目所見盡是自動機械、加工產品、鋼筋水泥、電子產品、電腦等非天然的景觀。這些新世紀產物雖然帶給人們許多便利,但卻少了幾許自然的氣息,令現代人的心靈充滿焦慮、煩躁和不安,而陷入一種缺乏靈性的物化世界。繁華的科技風采,卻慰藉不了人們脆弱、空虛、無助及不安的心靈,於是有識之士開始反思解決之道,最後他們得到了共同的答案_人來自於大自然,仍要回歸於大自然。
  多年來,我致力於淨化世人心靈及改善社會風氣的工作,發現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大自然的慰藉;大自然彷彿是我們的母親,只要投入她的懷抱,無須太多言語,就可以讓人感到安詳、自在與滿足。因此,我在山林田野間開闢了有機農場,以農場作為大道場,接引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故鄉,歷程雖艱辛卻獲得甚多的回響,如今每到假日就有好多人來農場舒放身心,找回失落已久的天真、純淨、自在與快樂。
  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,在現代工商業發達的社會中,許多人的生活步調都跟著緊張忙碌起來,但是過度緊張繁忙的生活,讓人們身心得不到喘息和休養,於是現代文明病、精神疾病、躁鬱症及癌症等疾病也就會層出不窮。身為弘法慈善工作者對於眾生疾苦當然是憂心忡忡,於是我經過深思熟慮,加上個人數十年的體驗,積極推廣「有機農禪法門」作為拯救現代人身心靈健康的法藥,並在佛法山各道場積極推廣實踐,發揮了極大的功效,可謂風行草偃,蔚為一股風潮,並獲得社會大眾普遍的支持與回響。
  早期佛教,例如佛陀的時代,出家人是不能耕種的,就像現在的南傳佛教,每天外出沿門托缽。到了唐朝,百丈禪師發現靠托缽不是辦法,而且中國地大物博,出家人可以種菜、種茶,所以帶領徒眾從事農耕生產的方式,他說: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」自此以後,農禪宗風傳為美談,叢林制度逐漸成型。時至今日,回想百丈禪師提倡農禪,實有先見之明,現今有的佛寺住眾多,為了日常三餐所需,若每天都出門去托缽,一下山幾千人托缽,我看過不了幾年,佛寺附近的住家都搬光了。
  我也效法唐朝百丈禪師的精神,推廣「農禪並重」的修行方式,二十幾年前,帶領弟子從事農耕,「以農悟禪,以禪修道」。這幾年來很多人對我們的評語還不錯,我覺得蠻安慰。當然也有少數人有不同看法,我想,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特色。我出身在台灣花東,從小跟著父親下田,雖長大到都市工作,出家後卻覺得「農禪宗風」_大自然的佛法,更符合佛陀的本懷,因佛陀生於無憂樹下,在菩提樹下悟道,涅槃於雙林樹下,正啟示我們在大自然農禪裡面,可以追尋到人生的真諦及佛陀的軌跡。
  百丈禪師除了種植一般所需蔬果,也將「茶」融入農禪生活,並把喝茶運用到參禪中。在「百丈清規」中就有許多關於飲茶的規矩,對後來中國「茶禮」的發展,有深厚的助益。如在《敕修百丈清規卷第三》中,便規定新任住持需向寺裡清眾上堂普請茶湯,致謝兩序勤舊大眾,而當寺庫司比也需為新任住持及大眾奉茶等儀軌。可見茗茶對禪林來說,已是一種表達道情、追思禮敬所需,而禪林中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誠」之倫序文化,也都在這「茶禮」中表露無遺。
  在寺院裡面,不只是方丈和尚要藉由普請清眾飲茶來小參佛法,若是有香客來到佛寺禮佛,知客師亦須「奉茶」,當重要貴賓蒞臨佛寺時,還必須迎請至「茶堂」,由住持陪同飲茶,因此「修行飲茶、迎賓奉茶、供佛敬茶」,便成了佛寺特有的茶禪文化。
  由於《百丈清規》中所制定的禪宗「茶禮」,不僅在寺院中將「茶禪」融入日常修行,也對升斗小民起了很大影響。一般善信到佛寺中,受到「奉茶、飲茶」的氣氛薰陶,感受到「施茶予人」也是一件廣結善緣的義舉,使得民間各處也都可見芸芸善信集資興建的「茶亭」,不但讓人遮風避雨,又提供免費茶水讓人消暑解渴,這種「自利利人」的善行風氣,實來自於禪林佛寺「奉茶」之啟發。
  佛教禪宗以「飲茶」將心靈昇華到一種寧靜致遠的美麗新世界,無異是為中國「茶文化」注入一股充滿生命力的活泉。若以「神農嚐百草」之功來尊稱神農氏為「中國醫學之始祖」,那麼弘揚「農禪法門」,提倡佛門種茶為先驅的百丈禪師,將之尊稱為佛教「茶禪始祖」,應是實至名歸。
  今日我也自勉克紹箕裘,在現代社會中提倡農禪法門,出坡苦行,日以繼夜,為維護眾生身心靈清淨健康,推廣純淨無毒的有機農作,並在台北坪林「山外山有機生態農場」等地種植有機茶。因此,農禪法門與茶的關係仍延續至今,農禪法門裡實在少不了種茶。
  從唐朝百丈禪師開創「農禪並重」的修行宗風後,中唐以後許多寺院便出現了「種茶禪耕」的風尚,因禪寺多半在寧靜優雅的深山中,適合茶葉生長。而僧人除了藉由出坡鍛鍊心性之外,還要將環境與時間投入在茶的種植與文化提昇的研究上,不但將茶與禪結合,還帶動茶葉生產的欣欣向榮,故自古我國便有「名寺出名茶」之說。
唐朝呂巖在《大雲寺茶詩》寫到:
  玉蕊一鎗稱絕品,僧家造法極功夫。
  兔毛甌淺香雲白,蝦眼湯翻細浪俱。
  斷送睡魔離几席,增添清氣入肌膚。
  幽叢自落溪巖外,不肯移根入上都。
  詩中清楚指出寺廟所種植的茶,不但堪稱上等絕品,對製茶的功夫也極為考究,還不惜「斷送睡魔離几席」,犧牲睡眠來製作茶葉。
  再者,「農禪法門」是有很深遠的涵意的,所謂「農」就是精進苦行、吃苦耐勞、儉樸惜福的精神,「禪」就是樸實簡單、消除煩惱、安定心靈的生活體驗。「農禪」的生活就是以心來契入大自然的思考、飲食、耕作之生活模式,它是一種純樸自然,也是自然中的高貴。所以有機農禪法門就是藉由有機農禪,讓大眾養成勤勞奉獻精神,並致力於美化維護大自然生態環境,引導世人共同締造一個莊嚴、純善、祥和的人間淨土世界,所以這個法門是相當殊勝的實修應機法門。
  佛陀也曾自喻為「農夫」,他說「眾生就是我的田地,八正道是我的種子,我的弘法在眾生心地撒下了八正道的種子。我勤毅的耕耘,使他們拔除煩惱得到安樂。」所以農禪法門不只是勤勞作務,他有更深層的內涵在其中。我身為一位出家僧侶之弘法者,堅持著荷擔如來家業的精神,所以也傳承了百丈禪師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農禪宗風,在全省各地親自創辦有機農場,讓僧團藉由農耕作務自食其力,更可將有機蔬菜與大眾結緣,另一方面也拋磚引玉,帶動社會大眾來護持響應有機農耕,還給地球一片清淨無污染的大地。
  因此,真正有心參究佛法的人,應該回到大自然,藉由「農禪法門」去體會大自然不可思議的佛法。當你在農禪作務時,可以學習祖師大德來參證佛法,譬如:拔草時觀想拔除業障無明草,澆水時觀想諸佛菩薩為你灌頂,施肥時觀想獲得無上福慧資糧,採果時觀想道果豐碩……..,每個動作都有佛法,每個當下也是悟道的契機,你當下踩在淨土的土地上,而即身入於淨土,這也是無上的「淨土法門」啊!
  「禪」是悟道的行為,並不一定要藉由打坐等形式來達成。所以「農」中有「禪」、「農」「禪」並重,只要你能夠在農耕中體悟到佛法真諦,你便得到了農禪的心法。農禪的生活就是以心來契入自然的思考、飲食、耕作之生活模式,我們可以盡情去享用大自然中的草香、菜香、原野芬芳,在充滿蔬果、野菜、草根、泉水、山風、雲霧的大自然道場中,去體會神仙般的生活,農禪法門本身是很高深的,大自然是我們靈性的故鄉,農禪是合乎大自然的修行方式,願有緣人一起來共參,共創清淨、祥和、樸實的有機農禪淨土世界。
三、佛法山的「心靈茶禪道」
1. 茶公案的啟示
  佛法自印度發源,傳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,目前在台灣佛教的弘揚有二大主流:禪宗和淨土宗,而大部分的佛教道場平日都是在做禪修、拜懺、誦經、念佛等功課,有時會有禪七和佛七等法會,但是這些多半是古代傳承下來的法門,對於新世代的人們,有時會有「曲高和寡」或不契機的感覺。
  有一天我在參「趙州茶」公案時,突然有所領悟,覺得現在各地「飲茶風」都非常盛行,而茶與佛門有這麼深的因緣,沒想到如今佛門中種茶與提倡「茶禪」、「茶道」者反而不多,令我深覺有些愧對歷代農禪祖師。更何況目前新世代的人們也普遍喜歡喝茶,而茶葉中所含的「兒茶素」、「茶多酚」等成分也被證實具有養生保健的效果,已經成為時下保健飲料的新寵,因此我突然有「捨我其誰」的使命感,決定要在佛法山各有機農場種茶,並且要致力於推廣「茶禪」、「茶道」文化,作為接引現代人學佛的津梁。
2. 佛法山推廣「茶禪道」的歷程
  大約十多年前,在一個偶然的因緣下,我來到了台北縣茶鄉_坪林,見此間山明水秀、景致怡人,又有渾然天成的茶山風情畫,時常可見雲霧飄渺、山嵐揚逸,彷彿置身如詩畫般的仙境,當即決定在這邊創辦農場,取名為「山外山有機生態農場」,並決定要在此帶領佛法山僧俗四眾弟子親自種茶。經過數年細心規劃及耕耘,投注了無數的心力和代價,如今「山外山有機生態農場」,不僅茶園、菜園處處,綠意盎然,更呈現許多的天然美景,徜徉在這片山林間的農場,早已讓人樂以忘憂。我們寄情於山水,面對青山、白雲、綠樹、茶園及菜圃,充實了我們的心境、昇華了我們的靈性,更讓我們體悟到許多大自然的佛法。
     《論語》上說:「知(智)者樂水,仁者樂山」,坪林是茶鄉,又是水源的家鄉,真正是有山有水,在這片好山好水中,我們找到了心靈的歸宿,更開創了一片人間淨土。我們以山林為伴、大地為情,捨去許多煩惱、爭紛,忘情忘歲月,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與樂趣嗎?世間的情是短暫、虛幻而不實際的,充滿著愛恨情仇,充滿著不協調與不和諧,充滿著爾虞我詐。而大自然卻是如實的呈現,它永遠不會欺騙人,當你走進樹林,樹林就與你同在;當你踏在土地上,土地就與你同在,勞累時還可躺臥在樹下、林間、草上,有時躺在綠草如茵的大地上,仰望白雲青天,放下一切是非、爭鬥、計較,渾然天真、一片歡喜,這就是道,這就是人的本來面目。
  回想在幾十年前,我只要喝茶便睡不著,所以提到茶,便敬而遠之,後來自己卻在台北坪林「山外山有機茶園」種起有機茶。記得第一次採收製茶的時候,內心法喜無限,心想:「種茶不喝茶,真是無道。」所以便嘗試開始喝茶,我告訴自己要「跳下茶海」,自己種茶的還不敢喝茶,豈不自欺欺人?於是我連續喝上三天三夜,發現從頭開始至全身很輕鬆,走路輕快,心情開朗,可見茶可以暢通全身氣脈,令人神悅氣爽,這是我第一次喝自家茶的經驗。
  在台北坪林擁有成功的種茶、製茶經驗後,我覺得「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」,該是我盡力去推廣「茶禪」、「茶道」文化的時刻了!於是我又陸續在佛法山所屬各有機生態農場種植有機茶,包括:北部分場:台北坪林山外山有機茶園農場;中部分場:台中大坑佛法山有機生態農場;台中縣新社鄉「自然村有機生態農場」;東部分場:花蓮瑞穗有機生態農場,都已開始種植有機茶,並且積極在花蓮鶴岡種植復興「鶴岡紅茶」,目前都有了不錯的成果,未來我還想在低海拔平地區種茶,期望能將有機茶葉的栽培技術推廣至更多地區,以嘉惠各地的農民,並讓茶葉普及到每個社區、地域。而為了帶動「全民喝茶」的風氣,我還特別在公元2006年4月7日,響應由台灣茶協會所主辦之「全民喝茶日」活動,號召佛法山法師常住及志工在台北、台中、高雄、花蓮等火車站前,舉行「感恩奉茶」活動,讓更多人有機會喝到佛法山有機茶,藉此培養民眾飲茶、品茗的好習慣,從而獲得身心靈的解脫及自在。
  同時我還在佛法山各分道場,包括「台中聖德禪寺」、「台北海天禪寺」、「高雄大寶禪寺」等道場,展開「心靈茶禪道」的培訓及表演,後來還應邀到中區國稅局、台北坪林茶業博覽會、楊梅茶業改良場、總統府前廣場農委會主辦之「健康台灣,優質農業」博覽會、桃園巨蛋體育場之「宗教博覽會」等各機關團體及活動場合中,提供幾十場的「心靈茶禪道」表演,深獲各界好評。我更將「心靈茶禪道」與佛學講座結合,在台南、嘉義等地的「佛學講座」中,別出心裁安排「心靈茶禪道」的表演,也開創了一種以「茶禪道」弘法的新潮流。
    此外,我為了淨化人心、弘揚茶禪文化,並提昇社會大眾心靈涵養,更在公元2005年12月3日,於佛法山台北坪林山外山有機生態茶園農場,創辦了「中華茶禪文化協會」,以
  1)「發揚茶道精神,茶禪心靈饗宴」;
  2)「結合人文藝術,提昇生活品質」;
  3)「薰習佛門禪理,體證茶禪一味」。
  為宗旨,並以發揚中華茶道文化,藉由茶、禪與佛的心靈饗宴,創造有價值的豐富人生,促進茶道文化與社會文化相結合,及結合藝術、心靈、禪思、書法、畫藝、自然等,提昇人類精神文明及文化素養為主要任務。
 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壓力煩惱的世紀,許多人在身心上都有極大的壓力,我認為佛教就是要給人清涼、放鬆和解脫的,所以除了誦經、打坐、念佛、參禪等傳統度眾弘法方式之外,其實「茶禪道」就是一個平易單純、貼近大眾、適應潮流之接引眾生的法門,它沒有很深的學問,沒有繁文縟節,更能夠在短時間內,達到讓人清淨、放鬆、定靜、自在的境界。所以「喫茶去」就是教人要「平常心」,讓心恢復單純、善良、正直、無邪、天真,也藉此回歸人們本來面目,所以古德說「茶禪一味」,確實是有很深的意境啊!
  因此,為了順應現代繁忙社會眾生的需求,我將「以農場為道場」,讓農場成為接引眾生、放鬆身心的「大自然道場」,並且所有農場的作物都將以種茶為主,積極投入種茶、製茶的技術提昇及研發,同時我將以「茶文化」及「茶禪道」的推廣為終生職志,期待在不久未來能將茶禪文化發揚光大,讓眾生的身心靈因此得到清涼與自在。
3. 茶所蘊涵的佛法
  茶是充滿了佛法,也是充滿禪味的,所以我稱它為「禪茶」。以前茶聖陸羽也曾經住過佛寺,而禪宗祖師接引後學,有所謂「雲門餅」、「趙州茶」的公案,趙州禪師常用「喫茶去」這句話頭來演繹佛法,這啟示我們:佛法其實很簡單,就在日常生活之間,不用想太多、太複雜,一切都是因緣,無論順緣、逆緣都要隨緣,能夠接受成敗,勇於承當一切,一句「喫茶去」(沒啥事,喫茶就好了)就能解開煩惱枷鎖、斬斷業障葛藤,這的確是很高明的佛法啊!
茶禪香四溢 滌塵味超凡
  喝茶重在品茶,領悟其中的「茶禪」。茶是有生命、有文化、有藝術、有佛法的。茶能讓人化去煩惱;茶能增長智慧,也能平靜心靈;「茶禪」要在無言之中,靜靜地看,靜靜地聽,靜靜地品味。此刻我們可以觀想自己席地坐在青翠的草坪上,四周山林圍繞、鳥叫蟬鳴,清風拂面,茶香四溢,讓我們進入甚深的冥想,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心靈。
  佛教與茶,永遠是分不開的,因為茶訴說著許多的佛法,禪法也須從茶中找,所以我們要「找茶來」、「喫茶去」。泡茶時,可觀想自己泡在茶裏,藉以洗滌塵垢、淨化心靈、覺醒佛性。滾燙的熱水澆在你身上,就像一泡溫泉,你要徜徉在其中,彷彿接受父親嚴厲的教導,以及母親溫情的關懷。茶倒入杯中,總算熬出了湯頭,那是淚、是汗,是歡喜的結晶,更是天上的甘露。所以學佛的人,一定要喝茶,才能進入茶禪的三昧。
  茶蘊涵了佛法真諦,讓我們品嚐到佛法的甘露,尤其茶多半是種植在好山、好水、好空氣的山區,這種不染塵埃、清新脫俗的茶,才是世間的絕品、天上來的佳音,也是佛的甘露、觀音的大悲水,喝到這一道茶,大家要細細地品嚐……。
  品茶就像在學佛,要不疾不徐才能恆持,又像在登高山,要小心翼翼。要懷著感恩的心,感恩上天、感恩大地、感恩茶樹,更要感恩茶僧、茶農種茶的辛苦,多少人的辛勞,才能泡出這一杯茶。泡茶的人,心裏要默念著:「願喝到茶的人,都能夠發菩提心、修菩薩道」;而喝茶的人也要感恩默念:「我要報答所有幫助過我的人,一粥、一飯、一口茶、一壺水,都是別人賜予的恩惠,我要感恩、感激、感謝,更要感動。」
  人生本來就是不圓滿的,所以我們要去圓滿人生。像這杯茶喝進口裏、肚裏,雖然有些許苦澀,但換來全身的清涼及自在。所以我們要感恩周遭的一切,只有靠包容、接受和忍讓,才能讓不圓滿變成圓滿,讓缺陷變成沒有缺陷。
量大淨土廣 禮多身心清
  人生如夢,但願有一個好夢;人生如戲,但願演一齣好戲。在缺憾的世界裏,學習包容、寬恕、接受別人的一切,才能真正的享受人生、圓滿人生。慈悲偉大的佛陀,也在教育我們這種大愛無我、盡包虛空的精神;有了佛法,茶就是甘露;有了佛法,人生就會圓滿。能夠圓滿一切的人,就是一位仁者,你的心量有多大,成就就有多高,淨土就有多廣。
4. 茶偈說禪
  身為出家僧人,為了幫助大家認識「茶道文化」,了解茶道禪意,提升生活品質,改變人生態度。我還寫了很多茶的禪語,希望能拋磚引玉,藉此度眾生,如:「少說一句閒話,多喝一杯好茶,省卻許多是非,免惹一堆煩惱。談天說地,別談人是非,吃東喝西,勿扯南罵北。」「茶來作客,風來扇涼;好友談心話家常,一杯入喉千愁去;忘卻塵俗萬江事!但願我佛甘露灌頂全。」只要心靜下來,心花就會開,所謂「花開見佛」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茶、喝茶,這種「心靈茶禪道」真的可使我們變化氣質,女眾變成嫻淑的仕女,男眾變成溫文儒雅的紳士,期望大家好好來學茶道、也來學禪修,「心靈茶禪道」內容非常的豐富,歡迎大眾共同來喝茶參禪。
  以下我摘錄一些平日所寫的茶禪墨寶,跟大家分享結緣:
  ◎ 茶生於高峰,氣凝於枝葉,
    滴之如醍醐甘露,飲之覺醒而易悟。
  ◎ 一壺茶,化消多少恩怨;
       一席禪,化解多少煩惱;
    茶禪一味,恩怨全消;
    靜坐片刻,煩惱立斷。
  ◎ 種茶不離土,修道不離心;
    做人不離情,做事不離勤。
    茶以醒心,道以安心,人以和心,事以平心,
    萬事萬物,以和而能生化,始成其道。
    ◎ 茶之味:
        茶山最美,茶鄉最善;
        茶味最香,茶農最雅;
        茶樹最綠,茶僧最真。
      還有飲茶十道:
         一、以茶會友
         二、以茶說禪
         三、以茶作禮
         四、以茶養身
         五、以茶滋味
         六、以茶養性
         七、以茶潤心
         八、以茶悟道
         九、以茶覺醒
         十、以茶散心
◎茶性禪中悟,氣味心裏嚐,雲霧眼中境。
◎茶長於高峰,佛出於絕處。
◎種茶蓋辛苦,製茶蓋煎熬,喝茶蓋歡喜;有茶人生有味,無茶人生乏味;品茶禪味重,喫茶煩惱輕。
◎今來茶山作客,忘卻塵俗煩惱;看山雲霧,自覺渺小:不再狂飆,不再計較,重拾年少歡笑。
◎茶禪杯有佛,靈山樹生光;雨露滋松幹,雲濛罩夜床。
 茶禪:山僧談禪茶作參,徒弟燒水卻風寒;一壺烏龍玉泉露,沾唇頓覺萬慮刪;世事忙忙何時盡,幾多勝負總不堪;英雄到終氣轉弱,豪傑運退嘆困難;今日佛門種茶去,兩參弟子論茶禪;話至靜夜心更安,不多談!無事定入眠。
◎攝心茶園入禪定,覺悟喫茶出塵勞,進入茶園頓消塵勞,一壼禪茶立滅業障。
◎高峰白雲鄉,寄望是我家,遠離煩惱爭鬥,跳出苦海漩渦,冷靜思考,菜根香炒,一壼禪茶進入夢鄉。
◎茶禪佛之味,茶道心之覺。
◎茶道:一念在此,萬念俱非。喫茶忘故舊,品茗記新歡;眼前二三客,雖醜心卻端。一口入心肺,百障消無蹤;世間多計較,原來入謎團。
◎禪師茶有佛味,打他一棒千年不忘,喝它一口世世回味。
◎茶作禪點心,山為水故鄉;你我常作客,伴它過一生。
 一壺茶,化消多少恩怨;一席禪,化解多少煩惱;茶禪一味,恩怨全消;靜坐片刻,煩惱立斷。
◎茶禪無語道已得,談禪說道數十年,不若喫茶一念間,廢話台上千百遍,迷徒昏睡鼻出煙,不能內觀尋正道,六塵向外火攻煎,多少迷人說修道,百千自困是非圈,一旦跳出成正覺,回頭已是百年身。
◎寒山熱茶來,冷颼涼洌去,一壺烏龍茶,抖擻到天明。熱茶驅寒意,道心掃俗情,寒山水雪侵,禪火滾不息,人能專佛道,諸業不能侵。
◎採茶山裡去,霧中揹簍回,匆忙汗水伴,喜眉夜不歸,青山來作客,愛此人跡少,遠離世俗鬧,又斷紅塵惱,袖手莫旁觀,摩掌做一番,世間已打拼,十年無積蓄,為何囊空空,原來被乾洗,當初若來此,佛法多寶屋,同樣流血汗,無財道也豐,既知紅塵幻,切莫再倒回,機緣難逢盛,當下好用心,一旦解諸迷,悟來佛能做。
◎日下採茶,味香,雨下採茶,味沉。萬法各有其道,悟者無礙順利與逆境。
◎茶中有禪,儘管喫茶。不起他念,泡在茶缸。
◎摘茶摘其心,觀人看其心,其心若真,其味亦香。
◎客自山下來,林深氣亦鮮,佛門茶禪味,清心解憂煩。
5. 心靈茶禪道
  為了讓茶道表演更有靈性,我特別規劃了令人耳目一心的茶道表演,在悠揚空靈的茶樂背景聲中,由數位身著典雅端莊中國服的「茶香菩薩」,以輕盈柔美的動作,為大眾沖沏四泡茶來演繹佛法及人生真諦,我稱之為「心靈茶禪道」,讓人不只是品茶吃健康,更希望從茶的意涵裡面,看到茶的靈魂,體會茶的哲學,藉此淨化、美化、昇華我們的心靈,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的目標。
  第一泡茶:飲水思源
  首先在泡茶之前,我們要先來端坐,來閉目養神,所謂「人能靜坐一須臾,功德勝過須彌山」,所以「靜心」才可以泡一壺好茶……。「茶」是有生命的,「茶」是有文化的,「茶」是有藝術的。「茶」會說話,「茶」會讓人化去煩惱,「茶」會讓人增長智慧,「茶」會提醒我們,也會平靜我們的心靈。「茶禪」是在這無言之下,靜靜的去看,靜靜的去聽,靜靜的去品味。
  「茶」的本性是純淨的,所以我們每一位泡茶的人,都要懷著一顆純淨的心來和茶相應,並且要發出一顆精進的心,泡出一壺好茶,讓所有喝到我所泡茶的人,都能得到這一份的清淨與法喜。
  茶是我國的「國飲」,是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最流行的飲料,至今仍魅力不減。我們在茶中發現到,它不僅包含了許多大自然的訊息,更讓我們聯想到人類最高尚的品質,更是讓我們看到歷史的縮影,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泡茶,我們追本溯源,心中不禁湧起了無限的感恩。
  所以第一泡茶我們叫做「飲水思源」,我們要先來做「感恩」。首先我們要來感謝上天。「茶」是古代養生的聖藥,是現代人最高尚的飲品,所以我們要來感謝上天,我們要感謝上天的恩賜。
  第二杯我們要來感謝「大地」,因為大地長養了茶樹,讓人類來享用,所以我們要感謝大地。大地就像人類的母親,我們要感謝大地愛我,我愛大地。
  第三杯,我們要來感謝「茶樹」,因為茶樹犧牲了它的嫩葉,將它所蘊涵的能量來獻給人類,所以我們要來感謝茶樹,感謝茶樹犧牲小我,供養大家。
  第四杯,我們要來感謝茶農,因為茶農辛苦的來種茶、製茶,將茶葉去蕪存菁,所以我們要來感謝茶農,感謝茶農將茶葉變得更甘醇美味。
  飲水思源,是代表我們對大自然和所有人的感恩。感恩才能得到一切,它是和諧、和平的,能消除煩惱、痛苦的感受。感恩可以讓我們放下一切的執著,開闊我們的心胸,接受一切的橫逆。「跌倒」了我們要爬起來,「失落」了我們重新再拾起。
  每一個人間接或直接都曾經幫助過我們,我們要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我們要虔敬的感恩。大自然對我們有恩,跟我們敵對的人,也對我們有恩。他讓我們重新思考,得到更好的方法,所以感恩就是心靈的力量。
  佛法山創辦了「心靈茶禪道」,主要是在提升飲茶的文化水平。茶蘊涵了文化,充滿了人生的哲理。我們希望從飲茶裡,讓每一個人從追求「物質」的生活,轉向追求「心靈」的調適。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理想,唯有在感恩之中,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與成功,願感恩的茶道帶給我們新的生命。
  第二泡茶:孝敬師長
「心靈茶禪道」,是融合了文化、藝術以及佛法,所以我們在茶道裡面,也表達了中國傳統的美德。
  第二泡茶,我們叫做「孝敬師長」,我們要來對我們的師長奉茶。在茶藝的過程當中,所講究的是「以禮貌待人」,「奉茶」不但是一種禮貌,也是一種「供養」,所以奉茶的時候,就是要尊卑有別,長幼有序。
  「茶禪」是一種非常超越的藝術、文化與道德的修養,所以這杯「禪茶」表示我們對長上的恭敬與供養,培養我們謙卑孝順以及有禮的心,這一種輕盈的步法,寂靜的腳步,文雅的行止,讓我們的心漸漸的冷靜,所以「茶禪一味」就是這樣漸漸的引導我們進入心靈的故鄉。
  請端起茶杯,先觀其茶色是否出色?再聞其茶香,是否具有韻味?進而淺嚐其中妙味。請輕輕的啜飲三口,最後再聞杯底餘香,真是令人回味無窮,永難忘懷。
  第三泡茶:廣結善緣
  「品茶」貴在怡情養性,能夠去其驕、除其俗,方為達者。品茶如果能夠達到這個境界,才能夠領會其中真正品茶的樂趣。
  古代有一個詩僧皎然,他形容茶是「此物清高世莫知」,所以他說喝茶有三大的好處:「一飲滌昏寐,情思爽朗滿天地;再飲清我神,忽如飛雨灑輕塵;三飲便得道,何須苦心破煩惱。」所以現在我們要來泡第三泡茶,叫做「廣結善緣」,我們要對一切有緣人來奉茶。
  人不能孤獨而生存,茶也有它滿山叢林的翠綠,才能顯出它的莊嚴。人需要朋友,樹木也需要草來相伴;多交一位好友,就多一份禮物。「相識滿天下,知心有幾人?」多讚美別人,就多得到一位好友。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,社會是群倫的相聚。寬恕、包容,將得到更好的資源,每一份的祝福來自虔敬的感恩。
  所以廣結善緣是我們立足這個世界最好的伴侶,一隻小狗,一個乞丐,他都能夠顯示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愛以及關懷。人不能孤獨的生存,就像一泡好的茶要經過農人辛苦的栽種、採茶以及烘焙。茶製成後,也要有知音來共享,才能得到其中的樂趣。有福同享,有禍同當,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遵守的原則,多種善緣,少種惡緣。
  佛家說: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機未到。」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成就為滿足,一個人的成功,是周遭多少人在為我們奉獻那默默的力量。所以我們要隨時去關照我們的家人,以及四周的人。一分的心量,一分的福報。放開心胸,放遠眼光,展望你未來的前程。怎麼種,就怎麼收。廣結善緣,你將豐富一生。「一杯禪茶印佛心」,願大家受此禪茶供養,皆能行善向道,早證菩提。
  「茶」是以名山秀水為宅,以清風明月白雲為伴,得天地之和氣的一種產物,所以茶是一種有靈性的東西。茶聖陸羽形容茶是「南方之佳木」,詩人蘇東坡形容茶就像「佳人」一樣的美好,而有名的乾隆皇帝則形容茶是「潤心蓮」。
  所以大家要慢慢的品茶,因為它是特別具有靈性的,而且它具有佛法,讓我們喝了會心曠神怡,飄然欲仙,所以請大家慢慢的品嚐。
  第四泡茶:圓滿人生
  月有陰晴圓缺,人生也多夢魘,在這不圓滿殘缺的世界,我們要學習包容異己,我們要忍受苦難,就像茶湯有甘有苦,它代表了人生的生命過程,要嚐受很多的橫逆與衝擊。失敗了不必氣餒,受益了也不必驕傲,得失總在剎那之間,成敗無常,我們要記取慘痛的教訓,不要故態復萌。
  我們要珍惜得到的幸福,不要浪費我們的人生。「夢想」是最美麗的「藍圖」,「美麗」是我們生命的「希望」,「圓滿」是我們周圍的「和合」。每一個「念頭」,我們都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;每一句「語言」,都該考慮到別人的感受;每一個「動作」,希望都能利益眾生。將不圓滿的人生,畫一個圓滿;將殘缺的人生,重新莊嚴;將破碎的行徑,重新建設。忍耐煎熬,備嚐苦辛,終有一天你會見到光明。
  圓滿人生是要我們做無限的付出,無畏的忍耐,以及大愛的精神。滿室的花朵,要多少的人工栽培管理;滿園的茶樹,須要付出多少辛酸。成就不是偶然,所以對成就的人,我們要多禮敬;失敗也不是突然,我們要反省檢討。圓滿是要照顧到四周,每一個環節都是成敗的關鍵。星火燎原,人言可畏,謹慎每一個言行,它都是我們圓滿每一個人生最佳的保固,以及成功的基石。
  願大家在這場心靈茶會之中,都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可貴,同時更能夠體會到大家相聚同在的因緣,化除不必要的誤會,攜手同心,共同創造未來。
  「圓滿」就是不要「自滿」;「圓滿」就是不要「歪曲」;「圓滿」就是處處讓人「滿意」;「圓滿」只在「盡心」;「圓滿」且將生命做最大的「奉獻」與「努力」。
  這一杯茶洗盡了我們的鉛華,這一杯茶消盡了我們的無明,這一杯茶讓我們勇猛精進,這一杯茶讓我們步向正道!寂靜的時刻最能找回自己失落的心,萬籟俱寂才得聽到天穹曼妙的樂音,我們不必擁有什麼,最珍貴的是我們擁有「寧靜的片刻」。
  禪是生命的延續,在孤獨中擁抱世界,在自然中得到喜悅,如輕飄的葉片,流動的白雲,大地已漸漸進入了禪定,在睡眠的瑜伽裡,與萬物同在,諸佛菩薩與我共眠,周邊的所有人都是道侶。「只有道情沒有欲望,只有佛法沒有自我,只有大愛沒有私情」,這就是佛的世界。我們要創造人間淨土,要先改變我們的心思,入佛知見,別再示現猙獰的面目,如禽獸般的吼叫,像無常般的廝殺。茶帶給我們無限的佛法,「茶道」就是一本用心靈體會的「甘露法本」,願從飲茶開始淨化身心,寧靜自身的本性,從此開啟了智慧光明的前途,相信佛就在你的心中,因為飲下這杯茶就是佛與你同在的時刻。
四、結語
  茶是道,茶是禪,因為茶是生長在高山上,它本具有出塵之志,寧受風霜雨打,這就是接受苦行,經過萎凋、浪菁、炒菁、揉捻、烘焙的千錘百鍊,最後到人間煎熬(高溫沖泡),變成一尊佛,化為甘露滋潤眾生的心地,能夠清明我們的神識,讓人不再昏沉,這種提醒警覺是讓人開悟的一個助緣,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飲品。
茶香沁心頭 茶禪印佛心
  細細慢慢地品茶,讓茶湯與口水充分混合,可以幫助我們消化,而且舌根一轉,能夠提神我們的大腦,舌頭品嚐到茶香,心裡起歡喜心,喝到好茶大家心花就開。所以飲茶有益身體,還能夠助道,還能夠悟禪。
  所謂「心淨國土淨」,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就像我們的全身一樣,人身是個小宇宙,天地是個大宇宙,天人會相應的,所以我們修密法稱為身口意「三密相應」。我們與佛相應,成就佛身;與天相應,與大自然界相應,我們就成就無量的法身。所以我們這一世能夠「喝好茶」,要記住這個就是天上淨土的甘露。
  在喝好茶的當下,我們要一心喝茶,像趙州禪師「喫茶去」的茶禪,就是一心喝茶,別無他念,就入禪了;打坐就是打坐,別無他念,就是入法了;出家就是一心出家,不要有二念,就是入道了;學佛就一心向佛,自然即能印心。同樣地讀書工作,只要心無二念,就會成就。
  「心靈茶禪道」是一種非常超越的藝術、文化與道德的修養,培養我們對長上的恭敬與供養,培養謙卑有禮的心,藉著輕盈的動作、文雅的行止,讓心靈得到清涼,茶禪一味,引導我們進入心靈的故鄉。因此,你想拋掉煩惱嗎?「喫茶去」吧!你想獲得身心健康嗎?「喫茶去」吧!你想過著快樂無憂的生活嗎?「喫茶去」吧!願「心靈茶禪道」陪伴你走過寒暑歲月,實現無憂無惱、解脫自在的快樂人生。

分享到: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• 真趣禅砂

微信绑定| ( 苏ICP备12012781号 )     

返回顶部